东华大学开设专业有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英语、日语,其中国家特色专业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功能材料、服装设计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东华大学开设专业
| 类别 | 专业名称 |
|---|
| 金融学类(本) | 金融学 |
| 经济与贸易类(本)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法学类(本) | 法学 |
| 教育学类(本) | 教育技术学(媒体制作与传播) |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英语 日语 |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传播学(时尚传播方向) 传播学 |
| 数学类(本) |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工程) |
| 物理学类(本) | 应用物理学(微电子与新能源) 应用物理学 |
| 化学类(本) | 应用化学 |
| 统计学类(本) | 统计学(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
| 机械类(本) | 机械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工业设计 |
| 材料类(本)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生物材料方向) |
| 能源动力类(本)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 电气类(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子信息类(本)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 人工智能 |
| 自动化类(本) | 自动化(含卓越工程师班) 自动化 |
| 计算机类(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土木类(本)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纺织类(本) | 纺织工程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
| 轻工类(本) | 轻化工程 轻化工程(中德合作)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
| 生物工程类(本) | 生物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工商管理类(本) |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学 |
| 公共管理类(本) | 行政管理 公共关系学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 |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
| 电子商务类(本) | 电子商务 |
| 旅游管理类(本) | 旅游管理 |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表演(影视、戏剧) 表演(服装表演) |
| 设计学类(本)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与科技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中英合作) 环境设计(中英合作) |
| 其他(本) | 社会科学试验班 |
东华大学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 排名 | 专业名称 |
|---|
| 1 | 会计学 |
| 2 | 数字媒体艺术 |
| 3 | 光电子技术科学 |
| 4 | 机械类 |
| 5 | 物流管理 |
| 6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 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8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9 | 表演 |
| 10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东华大学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培养目标
该专业面向国家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国际化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知识与基本技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高分子专业前沿课程等。
实践环节
微机上机、工程训练、基础化学实验(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设计、材料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大型材料加工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设计及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
专业前身为1954年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宝钧先生和方柏容先生创建的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分子材料类专业之一。1994年拓宽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9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依托“材料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计划)、“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东华大学-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和实践基地。所有教学和科研基地均100%对本科教学开放。
1. 坚持一流教育。专业在各类排名中始终保持五星级。六十五年来培养了以程正迪、孙刚、乔光华、朱美芳、李新贵、宛新华、朱新远、彭慧胜等为代表的大批高分子领域杰出科研人才,见证了我国高分子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 坚持研教相长。专业在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功能智能纤维等领域取得的4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全部进课堂、进实践,聚焦提升学生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坚持产教融合。集聚恒力、恒逸、巴斯夫等行业高端企业优质资源落实学生工程能力、团队能力、发展能力等全方位综合素养的培育,面向行业发展新趋势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全面对标国际一流工程人才培养标准。
4. 坚持纤维特色。专业培养了以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等为代表的化纤行业领袖人才,以及大批化纤企业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助力我国纤维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多维度全过程高水平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现有专职教师59人,多种渠道聘请60余位高层次企业人才及国内外教授为兼任教师,引育并重打造出一流教学队伍。其中朱美芳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上海“四有”好老师,带领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专业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毕业去向
超过50%的毕业生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凯斯西储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继续深造。或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科研机构等从事产品研发或生产管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很高,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强,“科研中基本上能独当一面”,企业满意率超过90%。
咨询电话:021-67792362
电子邮箱:liuqi@dhu.edu.cn
纺织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工程及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有团队精神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纺织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工程技术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检测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纺织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提出纺织产品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综合考虑公共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能够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产品、技术及工艺的设计,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 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能够针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能够基于纺织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纺织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纺织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纺织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能够就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能够将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用于纺织产品与工程的设计开发
12)了解纺织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培养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纺织工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纺织工程专业强调夯实基础的同时,兼顾特色培养,学生可选择以下5个方向之一进一步学习。5个培养方向包括:
(1) 纺织材料
(2) 智能纺织
(3) 针织服装
(4) 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
(5) 高技术纺织品
主要课程
纺织专业导论、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结构、机织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纺织品整理学、工程伦理、纺织数理统计、工程设计制图、纺织经济与贸易。
实践环节
大学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微机上机、专业课实验、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去向
政府公务员、科研工作者、产品设计研发、纺织贸易营销、生产技术管理、纺织技术咨询、继续深造、出国(境)留学等。
咨询电话:021-67792665/67792102
电子邮箱:texcol@dhu.edu.cn
功能材料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专业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励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相关专业和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学校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的专业。该专业依托学校纺织、材料、化工生物等强势特色学科,下设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三个专业方向。该专业现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任教师77人,具有博士学位74人。其中,正教授31人,博导16人,35名教授有国外留学经历,校特聘教授5人,国外兼职特聘教授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东方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
该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修读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学生就读专业方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
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并在功能材料某一领域具有专长、能够在本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掌握工科的公共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具备实验设计、实施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4)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等制约因素。
5)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其产品的分类特征;掌握其基本加工原理和技术、产品制造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等基本知识;
6)掌握某一分流方向功能材料的基本性能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熟悉产品的质量标准;熟悉产品的设计方法,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具有产品设计能力,并能对产品性能或功能进行评价。
7)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基本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经济、管理、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
8)了解国家对相关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产品流通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主要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基础、线性代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
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高分子科学概论、功能材料导论、功能材料等。
实践环节
综合实践、工程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注重生物学、医学与纺织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通过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纺织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制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贸易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能设计及市场营销,能在医用纺织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易等方面工作。
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医学、生物、材料和纺织工程基础以及外语的综合能力;
2.掌握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5.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新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
6.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7.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的发展动态;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
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人体工学、生物医用材料学、纤维加工学、纺织结构成型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功能设计与制备、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组织工程原理与方法、生物医用纺织品的评估与营销等。
毕业去向
政府(海关、商检)公务员、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产业用纺织品(保健卫生用品)生产管理、生物医用品贸易营销、检验检疫、医院、医疗机关事业单位,也可继续深造或出国(境)留学。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生物材料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集生物功能材料、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学科于一体,在组织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药物材料、检测与诊断材料等方面已经形成学科优势。该专业方向教师在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药物材料、仿生生物材料、基因/药物载体及可控释放体系、临床诊断与检测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专业方向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和药物释放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工程和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交叉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各种生物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并具有扎实的生物材料、医学工程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3、能在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
4、了解生物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该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材料结构与性能、生物材料学概论、医学基础、生物医用器件设计、细胞培养技术与实验、分子检测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学影像基础、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等。
毕业去向
生物材料是一门正在高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因此随着相关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该专业方向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就业去向有研究院所、设计院、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产品研发。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及综合训练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和光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和光电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材料设计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新能源和光电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和组装过程;
4、了解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该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主要课程
固体物理基础、电化学基础与化学电源、光催化材料与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高技术纤维、电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
毕业去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是国际上的朝阳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发光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加工等新能源和光电材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另外,在读研深造、出国(境)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咨询电话:021-67792782
电子邮箱:sunbz@dhu.edu.cn
网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