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开设专业有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经济与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其中国家特色专业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

安徽工业大学开设专业
| 类别 | 专业名称 |
|---|
| 经济学类(本) | 经济学 经济统计学 |
| 金融学类(本) | 经济与金融 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 |
| 经济与贸易类(本)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法学类(本) | 法学 |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翻译 英语 |
| 数学类(本)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化学类(本) | 化学生物学 应用化学 |
| 机械类(本)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工业设计 机械工程 |
| 仪器类(本)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材料类(本) |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 能源动力类(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电气类(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子信息类(本) |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人工智能 |
| 自动化类(本) | 自动化 机器人工程 |
| 计算机类(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土木类(本)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化工与制药类(本) | 化学工程与工艺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保设备工程 环境工程 |
| 建筑类(本) | 建筑学 |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 | 安全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工商管理类(本) | 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 会计学 |
| 公共管理类(本) |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 | 物流工程 |
| 工业工程类(本) | 工业工程 |
| 设计学类(本) | 环境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
| 黑色金属材料类(专) | 钢铁智能冶金技术 |
| 有色金属材料类(专) | 金属智能加工技术 |
安徽工业大学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 排名 | 专业名称 |
|---|
| 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2 | 国际商务 |
| 3 | 制药工程 |
| 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5 | 自动化 |
| 6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7 | 财务管理 |
| 8 | 软件工程 |
| 9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10 | 工业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专业介绍
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炼铁、炼钢),1990年钢铁冶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入选原冶金部重点学科,2005年冶金工程学科获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开设有色金属冶金方向,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了第二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现场考察,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极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 1 项,“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
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 3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 53 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 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全职聘任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教授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2名,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和安徽省杰青获得者各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3人次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各1名,省级教坛新秀 2 名,省级教学团队 1 个,4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科定位: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强化钢铁冶金特色,拓展有色冶金方向,推动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与综合利用,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与材料、能源、电气、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本学科在节能减排、冶金新工艺和高品质钢冶炼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特色:
本学科紧密结合冶金行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围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新技术、高品质洁净钢冶炼、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等研究特色。
本学科揭示了烧结过程烟气污染物与二噁英同步减排的耦合机理,将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过程控制;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推动了炼钢-连铸流程的工艺优化;利用分子识别、高温分离、电化学分离等原理,开发了选择性强、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的稀贵金属分离与提取技术;提出了冶金渣资源分步分离、分部利用的学术思想,推动了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研究方向:
(1)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其工艺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炼铁新工艺、节能减排新技术及高炉长寿等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解析烧结过程中不同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机制,推动高炉喷吹含能固体废弃物的应用。(2)高品质洁净钢的冶炼过程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冶炼、精炼和连铸的全流程,系统研究洁净钢生产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通过炼钢过程的杂质元素去除、工艺优化和模型控制,实现高品质钢的低成本冶炼。(3)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围绕稀贵金属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回收展开系统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原理、熔炼新渣系设计、氧化还原电位差异等,开发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技术。(4)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针对冶金一次资源,重点研究多元、劣质难冶炼含铁资源的冶金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冶金二次资源,重点研究其全组分、精细化、高效利用的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
近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与宝钢、马钢、南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原冶金部在华东地区设立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已成为华东地区冶金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就业立足华东地区,辐射全国冶金行业,满足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自197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3500余名,近三年本专业每年毕业170人左右, 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深受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影响:
(1)科研成果工业化:学科通过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将创新思维、实验成果推向市场。例如炼铁团队开发的烧结过程污染物减排技术与马钢、梅钢密切合作,该成果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冶金报》还进行整版介绍。炼钢团队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控制技术用于指导马钢、南钢、中天钢铁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化的科研成果也获得权威认可,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2)交流平台多样化:学科拥有各层次的支撑、交流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各类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学科还加入建筑用钢和不锈钢生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马钢废钢产业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挂靠本学科的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专业分会和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3)学术交流常态化:学科与国外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冶金类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互访活动和合作。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承担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与北科大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主办/承办了包括2017年第一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和2019年第二届学术会议、2018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冶金高校院长暨高端论坛等在内的多项学术会议。教师积极参加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密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一、简 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始建于1977年设立的轧钢专业,1983年更名为压力加工专业,1998年按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3年设置轧制成形、模具成形两个专业方向,2011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2019版培养方案中把传统的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方法与控制理论和现代特种成形技术相结合,设置材料成形工艺与过程控制、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成形智能化与过程控制 (卓越人才计划) 三个专业方向,形成面向冶金、材料、机械等制造业领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所依托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85年开始与东北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含材料加工工程),2008年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含材料加工工程)。
二、教学与科研
专业拥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设置新工科创新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本科生教学中实施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加强专业引导、培养专业兴趣,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专业为背景建有材料成形装备及过程控制、塑性变形机制与工艺优化、先进材料制备与特种成形技术、精密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金属液态成形、微成形与微制造、智能制造等研究方向。促进基础型、探索型和学术型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省职业规划大赛银奖1项,授权专利36项;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和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各1项。本专业年毕业本科生170人左右,就业率95%以上,其中研究生升学率35%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各类大中型企业 (宝武集团、马钢、南钢、奇瑞汽车、华菱重卡等) 技术首席、高级管理人员及企业家,为我国材料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保送至985院校、科研院所继续硕士生深造,对于优秀硕士生可申请本校硕博连读或推荐至985院校、科研院所继续博士生深造。
本科生教学方面:
本专业面向全国,围绕金属材料的轧制成型和模具成型培养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知识、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环境工程知识;能够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的前提下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毕业后,在冶金、材料、机械等领域具有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教学方面: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以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基础型、探索型和学术型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要求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材料加工与装备、新工艺开发、材料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材料加工科学研究、教学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三、师资力量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3人 (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百人计划1人,二级学会理事1人,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二级学会委员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宝钢优秀教师提名奖1人;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不低于30%。
四、研究成果
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863子课题5项、省部级纵向课题15项、省部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8项、企业产学研项目70多项;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著作6部。
五、教研活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对内深抓教学与科研管理及其团队建设,对外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宝武钢铁集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奇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芜湖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深入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大学生实验教学环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金工实习B》,面向大二学生在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完成;实践教学环节2《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实验》、《电机及电力拖动》、《物理实验》等属于基础课程课程实验,在课程所在单位指定实验中心完成;实践教学环节3《材料成形综合上机与实验》、《材料成形仿真实训》属于专业课程实践,在冶金实验中心和仿真实训中心集中完成;实践教学环节4《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科学实践》分别在企业、学院重型实验室完成。
学院重型实验室拥有从选矿、冶炼、轧制、锻造、挤压、拉拔、冲压、压铸、焊接、3D打印、喷射成形等整个金属材料加工制造流程的实验设备与装置;学院仿真实训中心拥有炼钢、炼铁、连铸、轧制等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拟仿真系统。此外,学院还建有用于金属塑性成形过程多场耦合数值仿真模拟的计算机中心。可让学生真实体会金属材料加工制造的前沿技术,置身于工艺与装备的宏观、微观学习与实践。
测控技术与仪器
安徽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目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实验设备丰富,具备良好的专业培养条件。本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入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西门子联合工控实验中心、GE联合工控实验中心等工控领域的专业工程技术中心。与马钢集团、宝钢集团有良好的实习基地合作基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工业控制技术为主要工具,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实现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多人曾获校 “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自动化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主持及参与了各类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长年位于电气学院前列。
测控技术仪器专业长期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至上,以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追求,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斩获大奖。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进入企业主要从事仪器仪表研发、信息检测和处理、测试设备研制、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约四分之一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其中考取985、211以上学校者占据多数。